皮膚的生理構造_00 標題 v2016-07-08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顏面整型重建外科.中壢長榮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吳志賢醫師.

 

 

最新連結: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預防之道 (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不摸眼鼻口)
MERS肺炎 (中東呼吸症候群)-預防之道 (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不摸眼鼻口)
SARS肺炎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重症非典型肺炎)-預防之道 (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不摸眼鼻口)

 

最新旅遊攻略:

日本白川鄉合掌村點燈 Japan Shirakawa-go village light-up_from internet

【自由行攻略】 2020年日本合掌村點燈 預約成功經驗 Free trip comprehensive strategy Japan Shirakawa-go village light-up 2020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ppointment

 

 

【醫師專欄-皮膚】 認識皮膚的生理結構 Structures of the Skin

 

  皮膚的狀況與輪廓的神韻決定了一個人的外形,由此可知皮膚的健康與狀態大大的主宰著美麗與否,尤其是臉龐上的皮膚,因為無法遮蓋、遁形,所以,即使只是小小的瑕疵,也將重創外在的自信。本文就帶領大家來認識我們皮膚的生理構造(structures of the skin)

 

  皮膚(skin)是保護我們隔絕外界環境的關卡,同時也是讓我們接觸外界環境的媒介,皮膚包圍整個人體的外部,是人體全身最大的器官,表面積以一個成年男子而言約為1.6平方公尺,重量約為身體體重的16%,像一個60公斤的人,皮膚就佔了9.6公斤。

 

---------------------------------------

 

01 皮膚的生理構造_01 皮膚總圖 v2013-11-30  

  皮膚大概分成三層: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組織(subcutanous tissue)。另外,在皮膚之中也存在一些皮膚附屬構造(epidermal derivatives),包括指甲、毛囊、毛髮、豎毛肌、皮脂腺、汗腺、頂漿腺、微細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和感受器等等。

 

  皮膚的厚薄因年齡、性別、部位等因素而異,皮膚厚度(指表皮加真皮,不含皮下組織)約為0.3~4.0mm,通常眼瞼部位的皮膚最薄(表皮0.03mm,真皮0.30mm),手掌、腳掌的表皮最厚,表皮加真皮也是最厚,而真皮最厚的部位在背部(3.0mm)。

 

---------------------------------------

 

(一) 表皮 Epidermis

 01 皮膚的生理構造_02 表皮 v2013-11-30  

  表皮厚度約為0.03~0.30mm,隨著部位而不同。表皮沒有血管,角化過程完成大約需要四週時間。由皮膚的表面往下,表皮可以分成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狀層-基底層五層,其中角質層與基底層最為一般大眾所熟知,基底細胞層是表皮的生長來源,其中的細胞不斷分裂,逐漸向外移行並產生變化,最後形成角質層,提供表皮基本的摩擦與防曬、保濕等功能。

 

  表皮90%都是完全角化之扁平死細胞-角質細胞(keratinocyte),其他還有三種樹狀突出細胞,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免疫細胞-蘭氏細胞(Langerhan’s cell)感覺神經末稍細胞-莫克氏細胞(Merkel’s cell),還有表皮的間質細胞

 

  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約佔表皮的5~10%,可以製造黑色素(melanin),吸收紫外線而保護皮膚,陽光和角質細胞之間的作用決定黑色素的形成。蘭氏細胞(Langerhan’s cell),為皮膚免疫系統的尖兵,可以有效地偵測外來的病源亦具有吞噬功能。莫克氏細胞(Merkel’s cell),通常存在於基底層,與神經末梢相連,所以莫克氏細胞為神經機械刺激的接受器。

 

1) 角質層(stratum corneum)角質層的厚度約為0.015~0.020mm。此層由完全角化之扁平死細胞形成,細胞與細胞間質為膽固醇、飽合脂質及游離脂肪酸。

 

  表皮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對來自外界的各式各樣的物理、化學性刺激,如乾燥、冷熱、紫外線等,提供防衛性的屏障。角質細胞接續不斷形成、外移,最外層的陳舊角質形成皮垢而脫離,並且保持角質層的一定厚度。這種自基底層到角質層的經常性置換變化,我們稱之為皮膚的更新。更新的速度因個人體質、部位和年齡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自基底層到角質層的形成約為兩週,俗稱皮膚的生長小週期,而角質層形成皮垢,進而脫離皮膚,也需要兩週的時間,所以,整個角化過程完成約花四週時間,俗稱皮膚的生長大週期

 

  當角質層受到外界異物或環境因素破壞時,更新的速度會加快以排除異物和修復皮膚。另一方面,反復性的化學或物理性刺激也會導致角質層變厚,形成一般人俗稱的“繭”。這些反應都是皮膚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防禦性反應。

 

  除了基本的抗摩擦作用之外,角質層是直接接觸所有美容與保養用品的部位,對產品的使用效果與皮膚的美容狀態影響最深。部分胺基酸及其代謝產物則擔負了保持角質層水份的重要作用,角質層內含有15~20%是由皮膚自已產生具有吸溼能力之低分子量之保溼因子,稱為天然保溼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 , NMF),使角質層得以維持緊實,並且保持皮膚的柔軟性,天然保濕因子(N.M.F)是存在於角質層內能與水結合的一些低分子量物質的總稱(包括氨基酸、乳酸鹽、尿素、尿酸以及吡咯烷酮羧酸...),N.M.F可減少皮膚水分丟失,水溶性極強,約佔角質層細胞基質的10%。皮膚外表的柔軟光滑與彈性取決於角質層的含水量10%-20%最理想,含水量低於10% ,即屬於乾燥皮膚。某些胺基酸更額外提供了吸收紫外線的作用。皮膚表面呈弱酸性,由汗水加油脂形成的酸性保護膜(acid mantle),產生的PH值為5.5。

 

2) 透明層(stratum lucidum)這在手掌腳掌會特別厚,在其他地方這層會看不到,帶陽電子,可中和外來的鹼性物質

 

3) 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此層的細胞是含有顆粒的細胞,成紡錘形,由棘狀層、基底層的細胞形成,內含有透明角質顆粒(keratohyalin granule)帶陰電子可中和外來的酸性物質,與透明層形成皮膚天然的中和帶。在基底膜上,排成一列的表皮最下層基底細胞經分裂後,一部份停留在基底層,另一部份向表皮上層移動並開始角化。離開基底膜的細胞變成棘細胞。形成最終角質細胞的中間主體,角蛋白纖維的先驅質亦首先在基底細胞內合成,在棘細胞層表現出表皮角化特徵的最初性形態變化。被稱為層板顆粒 (lamellar granule)的小體出現在棘細胞層上層。這種小體充滿脂質,由於它形成層狀構造而得名,在向質層移行之前內容物被釋出細胞外,一邊維持著層狀構造同時互相融合,使角質細胞間呈片狀擴展。其主要成份是哆基硝胺醇、膽固醇、脂肪酸等脂質,這些成份被認為與防禦來自表皮內外的水溶性物質的透過和水份揮發有關,提供了防止體內水分外逸的保濕作用,或者與防禦以及 NMF成份的流出,以及進一步與角質細胞連接等有關。

 

4) 棘狀層(stratum spinosum)表皮最厚的一層,在光學顯微鏡下看,細胞有棘狀突出,故稱為棘狀層,具免疫作用的Langerhans cell也在其中,淋巴液流動於此,專責營養補給的工作。細胞間由胞橋小體( desmosomes )相連接,因其細胞聯接緊密,可抵抗外力的磨擦。此層中亦有許多感覺神經末梢,可以感知外界各種刺激。

 

5) 基底層(stratum basale):由圓柱形細胞整齊排列而成,能進行細胞分裂,迅速繁殖,因為基底細胞具有細胞分裂繁殖能力,故基底層又稱為生發層(stratum germinosum)。真皮層的乳頭體微血管會提供營養,如果這層細胞受到破壞,那皮膚也比較難恢復平滑。一般女生最討厭的黑色素即存在於此,基底層是表皮的最下層,與真皮層波浪式相接,其中某些細胞中含有色素,是稱為黑色素形成細胞(melanocyte),黑色素細胞在基底層裡的數量和普通細胞比例為1:10。在角質化的過程中,細胞質內逐漸沉積如絲狀的蛋白質及不定形基質,而細胞逐漸由基底層向外增生。

 

  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基底膜位於基底層下方,是表皮層和真皮層的橋樑,主要組成成分為第四型膠原蛋白。負責傳送養分、排除老舊廢物、及細胞間傳遞訊號等,並維持表皮與真皮間之構造,使皮膚保持正常。基底膜是一個半滲透膜的結構,它可以防止大分子物質或各種微生物滲入真皮。另外,由於表皮沒有血管,表皮所需的營養成分、抗體和白細胞則由真皮滲過基底膜到達表皮。而表皮的新陳代謝廢物則通過基底膜滲回到真皮中去,再通過汗腺排出體外。

 

---------------------------------------

 

(二) 真皮 Dermis

 01 皮膚的生理構造_03 真皮 v2013-11-30  

  真皮厚度約0.3 ~ 3.0mm,隨著部位而不同。一般描述真皮可分為二層,較表層為乳狀層(papillary layer),深層為網狀層(reticular layer)

 

1) 乳狀層( papillary layer):較鬆散的結締組織構成,有成波浪乳頭狀凸入於表皮的真皮乳頭,使表皮和真皮不分開。廣泛分佈著微血管及末梢神經, 能感受觸覺與負責將氧氣及養份送達皮膚,並排泄新陳代謝所生之廢物,供應基底層的養分,幫助基底細胞分裂順暢,並且含有豐富的水份,是真皮組織中水分最多的地方與角質層的含水情況影養響著皮膚的彈性,皮膚老化時,乳頭層會萎縮。乳頭層也含有一些黑色素

 

2) 網狀層( reticular layer):膠原纖維彈性纖維構成,是一個堅韌而有彈性的網狀組織。位於真皮的深層,與乳頭層無嚴格界限,是真皮中最厚的部份。在網狀層中有許多皮膚的附屬構造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毛囊和汗腺都是由表皮層逐步往真皮層生長,甚至會深入到皮下組織。因年齡增長、陽光曝曬、缺乏保養會使之萎縮,皮膚鬆弛而產生皺紋。

 

  真皮由纖維結締組織基質細胞三大部分構成,主要為纖維結締組織 ,內含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等纖維蛋白,與大量主成份為黏多醣蛋白體(glycos-amino-glycans, GAG)基質,具有保存水份,維持皮膚的彈性的功能, 並且提供真皮中神經、血管、毛囊、豎毛肌、汗腺、皮脂腺等附屬器官之附著位置,以維持皮膚的組織形態。

 

  真皮層中的纖維結締組織可分為三類,膠原蛋白纖維(collagn fiber)網狀纖維(reticular fiber),及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真皮裡的這些結締組織collagen、elastin、GAG都是從fibroblasts纖維母細胞來的,其中最重要的組成為膠原蛋白,是強韌的纖維性蛋白,佔結締組織的90%,是皮膚重要的支撐結構。

 

  因為表皮層中沒有血液循環組織,所以表皮層的營養供給及廢物排泄,完全依賴真皮層中的毛細血管、淋巴管,來輸送及替換。

 

  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進一步防止皮膚水份之蒸發,保持角質層之濕度,並防止有害物質侵入。

 

  基質部份是充填在纖維和細胞間的物質,主要的成分為醣蛋白質玻尿酸即其中之一,其他還包括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和肌纖維母細胞(myofibroblasts)、巨噬細胞(macrophages) 、脂肪細胞、肥大細胞(mast cells)、及其它未分化的間葉細胞(mesenchymal cells)。

 

---------------------------------------

 

(三) 皮下組織 Subcutanous tissue

01 皮膚的生理構造_04 皮下組織 v2013-11-30   

  皮下組織包括大量的脂肪細胞(adipocytes)及較深部的血管、淋巴管與神經,脂肪細胞中間有許多纖維中隔(fibrous septae)將之作分隔。

 

  皮下脂肪具有保存體溫,提供機械性撞擊之緩衝功能,其中背部及臀部最為豐富,以利睡眠,鼻子及耳朵較少,如此鼻子才不致於晃動。

 

  脂肪層因人種、性別、氣候、健康狀態不同亦有種種的變化,一般說來,女性的皮下組織較男性為厚,居住寒帶氣候者較居住熱帶者較厚,皮下脂肪與曲線美有深切關係,脂肪層多時體型胖,少時則體型瘦。皮下脂肪過少時,皮膚易鬆馳、缺乏彈性。

 

  簡單地說,皮膚分成三層,皮膚藉由角質層、脂質、免疫細胞與黑色素細胞,提供了保護與保濕的作用。皮膚的發汗與微血管的收縮、擴張,可以調節體溫。真皮內的神經纖維可以察覺外界的溫度、觸感等知覺作用。另外皮膚還有吸收作用,可以使藥物滲透進入體內。

 

---------------------------------------

 

(四) 皮膚的附屬構造 Epidermal Derivatives

01 皮膚的生理構造_05 附屬構造 v2013-11-30  

  皮膚附屬構造當中,有一些跟男性荷爾蒙adrogen有關係,像sebaceous gland皮脂腺就是adrogen敏感,會造成青春痘,然後,像雄性禿的頭髮會掉,也是跟男性荷爾蒙有關係。

 

1)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除手、腳掌外,皮脂腺遍布全身,以頭面部最多,其次為前胸和背部,四肢最少。皮脂腺由腺體和導管兩部份組成,導管開口於毛囊,會分泌皮脂,與汗液混合形成弱酸性的皮脂膜(skin surface lipid film)。可保護皮膚,抑制皮膚表面細菌繁殖,滋潤皮膚、毛髮,防止皮膚水分蒸發。

 

  皮脂腺的旁邊有微小的平滑肌纖維束(豎毛肌)當發生寒冷、恐懼、害怕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水平增高,立毛肌收縮,使體毛豎起,毛孔部份的皮膚會像栗米般的隆起而起(雞皮疙瘩)。 皮脂腺、汗腺分泌、立毛肌活動受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支配。

 

2) 汗腺(sweat gland):為有導管腺體,汗腺分成eccrine sweat gland外分泌汗腺(小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頂漿腺(大汗腺)

 

  小汗腺的功能為分泌汗液,小汗腺分布全身,尤其以手掌、腳底、前額和腋下最多,其導管開口於皮膚表面形成汗孔,屬於單管狀腺,分泌部在真皮層形成螺旋狀,導管部開口於皮膚表面形成汗孔。汗腺的數目在一出生就固定了,不會再增加,正常體表約有200萬至500萬條汗腺。腳掌的密度最高,可達每平方公分1620個。除唇緣、甲床、龜頭、包皮內面和陰唇外,分布於全身。小汗腺通常小小的,由交感神經所支配,中間神經傳遞物質是acetylcholine乙醯膽鹼,通常是跟heat熱、stress壓力有關係,也就是熱一點、沒有nutrition、沒睡好覺都會影響排汗。

 

  大汗腺又稱頂漿腺,分布在腋窩乳暈肛門外陰外耳道等處,大汗腺導管開口於毛囊,青春期後分泌旺盛。分液物含有蛋白質及脂質等粘稠無臭的液體,經革蘭氏陽性菌分解會產生狐臭、體臭,會產生一些sexual retraction,因此汗腺為第二性徵之表現。而乳腺是一種變型的頂漿腺,從青春期開始發育。

 

3) 毛髮(hair):

  毛髮可分成胎毛(lanugo rair)柔毛(vellus hair) 永久毛(terminal hair)三種。

 

  胎毛(lanugo hair)自胎兒以後就不見了。

 

  成人有的是柔毛(vellus hair),它幾乎佔了我們身體全部的表面積,號稱有五百萬個,它細到我們看不見,俗稱寒毛

 

  我們一般講的毛髮是terminal hair終毛(永久毛),它分佈的常見部位是scalp頭皮的hairs頭髮、eyebrows眉毛、eyelashes睫毛、beard鬍鬚、axillary腋毛、pubic陰毛,終毛比較粗,顏色比較深。

 

  毛髮的構造,毛髮露在皮膚表面的部分為毛幹(shaft),皮下部分為毛根(root),毛根最下面的膨脹部份為毛球(bulb),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稱為毛乳頭(papilla)。

人體毛髮的生長和替換並非連續不斷,而是呈週期性的。每個毛囊都會歷經生長期、衰退期、休眠期三個階段的循環。正常的頭皮在出生時就約有十萬個毛囊,頭皮長的頭髮會較長且色素較多;而頭部以外的體毛則較短且色素較淡。依毛的長短、粗細來分:  1.長毛(硬毛): 長、粗且硬,色澤濃,表面為鱗片狀表皮覆蓋,長度在1cm以上,含有直徑不等的髓質,如頭髮、鬍鬚、腋毛等。 2.短毛(硬毛): 短、粗且硬,色澤濃,通常不超過5mm,如眉毛、睫毛和鼻毛等。 3.毫毛(毳毛): 軟而細的短毛,色澤淡,如汗毛。

 

4) 指甲(nail):為一種硬的角質化細胞,覆蓋於手指及腳趾末端,正常人指甲平均每天長出0.1mm。指甲的顏色是呈色半透明,由於反射了指甲板下甲床的毛細血管顏色因此呈粉紅色。健康的身體使指甲表現為光滑、亮澤、呈粉紅色。指甲的作用是保護皮膚的,指甲同皮膚和頭髮一樣,都是由一種蛋白質即角蛋白組成,組成指甲的角蛋白要堅硬一些。

 

  指甲主要分為三部份:甲根(nail root)甲板(nail plate)指甲前緣(free edge)。如要細分,指甲由以下部份構成:

 

  甲基(matrix):位於指甲根部作用是產生組成指甲的角蛋白細胞。甲基含有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所以很敏感,且是指甲生長的泉源,所以甲基受損意味指甲停止生長或畸形生長。

  甲根(nail root):甲根位於皮膚下面,較為薄軟,作用是將新生的指甲細胞推動老細胞向外生長促進指甲更新。

  指皮(cuticle):覆蓋在甲根上的一層皮膚。

  指甲後緣(eponychium):是指指甲深入皮膚的邊緣。

  甲弧(lunula):就是我們所說的「甲半月」,甲根與甲床的連接處呈白色半月型。

  甲板(nail plate):甲板位於指皮與指甲前緣之間附著於甲床上。甲板由幾層堅硬的角蛋白細胞組成,本身不含有神經和毛細血管。清潔指甲前緣下的污垢時不可太深入,以免傷及甲床或使甲板從甲床上鬆動,甚至脫落。

  甲床(nail bed):甲床位於甲板的下面,含有大量的毛細血管和神經。由於含有毛細血管,所以甲床呈粉紅色。

  指甲前緣(free edge):指甲前緣是甲板頂部延伸出甲床的部份。打磨指甲前緣修甲型時,應從兩邊向中間修型,切勿從中間向兩邊來回打磨,否則可能使指甲易斷裂。

  指芯「甲下皮」(hyponychium):指甲前緣下的薄層皮膚叫指芯。剪短指甲時要注意,切勿將剪刀緊貼指芯,以免在剪斷的瞬間,指甲的張力太大造成指芯撕裂。

  甲溝(nail groove):甲溝是指甲板周圍的皮膚凹陷之處。

  甲壁(nail wall):甲壁是指甲溝處的皮膚。

 

  腳指甲的結構大致與手指甲相同。指甲生長和健康狀況取決於身體的健康狀況,血液循環情況和體內礦物質含量有關。

 

看完以上「皮膚生理構造」的介紹之後,如果還有未解答的疑惑,或者想詢問其他顏面美學醫療的問題,歡迎洽詢有美感、有經驗、具備顏面整型重建外科專業知識與技術的醫師!

 

線上留言諮詢.專人快速回覆 v2016-04-24
大湖公園-錦帶橋_左_1 大湖公園-錦帶橋_右_1
大湖公園-錦帶橋_左_2 大湖公園-錦帶橋_右_2
大湖公園-錦帶橋_左_3 大湖公園-錦帶橋_右_3

 

撰文者 Author:

2017-12 吳志賢醫師_沙龍照_白袍_手遮臉_1000x1400

吳志賢,美國哈佛大學進修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任,中壢長榮醫院特聘醫美中心主任,日本奈良唇顎裂顱顏重建手術訪問學者,德國雷根斯堡大學進修醫師,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顏面整形大會特邀自體肋軟骨隆鼻手術講師,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生。
Chih-hsien Tony Wu is a fellow of Harvard University, the director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the director of aesthetic center at Evergreen General Hospital, a visiting scholar of cleft lip/palate craniofacial reconstructive surgery in Nara, Japan, a fellow of Regensburg University and an invited speaker of autologous costal cartilage rhinoplasty on World Congress of Facial Plastic Surgery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 He is a PhD student in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now.
●鼻整形重建特別門診:鼻整形/鼻重修/鼻重建
●醫美診所:雙眼皮/開眼頭/下巴手術/醫美治療

 

隆鼻, 鼻樑, 鼻頭, 鼻翼, 鼻基底, 矮鼻, 塌鼻, 短鼻, 鷹鉤鼻, 歪鼻, 朝天鼻, 巫婆鼻, 駝峰鼻, 馬鞍鼻, 蒜頭鼻, 蓮霧鼻, 肉肉鼻, 大鼻頭, 胖胖鼻, 鼻中膈彎曲, 困難鼻型, 鼻骨折, 鼻扭曲症, 鼻閥狹窄, 鼻側壁軟塌, 唇裂鼻畸形, 韓式, 三段式, 矽膠, 卡麥拉, GoreTex, 耳軟骨, 鼻中膈軟骨, 肋軟骨, 異體肋軟骨, 異體真皮, 結構式, 全自體, 半自肋, 鼻雕, 高挺鼻型, 娃娃鼻型, 縮鼻頭, 縮鼻翼, 二次, 鼻重修, 鼻重建, 醫院, 院長, 主任, 教授, 博士, 醫師, 面診, 諮詢, 模擬, 權威, 推薦, 日記, 照片, 對比, 永久, 種類, 自體, 人工, 費用, 價格, 萬, 元, 手術, , 飲食, 生活, 運動, 上班, 注意, 術後, 恢復期, 瘀青, 消腫, 感染, 副作用, 後遺症, 按摩, 疤痕, 攣縮, 眼袋, 拉皮, 隆乳, 豐胸, 果凍, 水滴形, 自體脂肪, 抽脂, 私密, 激光, 注射, 埋線

arrow
arrow

    Dr.Wu 吳志賢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